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补齐农村环境“短板” 加快构筑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1-11-19 访问次数:


致公党山东省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烟台莱山区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传远反映:黄河流域孕育了我国的农耕文明。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据2018年统计,黄河流域9省( 区)乡村人口为18563万人,占全国乡村总人口的33.32%,占整个流域总人口的比例为44.16%。乡村人口比重大意味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程度较大。农村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事关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升,关系到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提升。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黄河流域劣V 类断面比例为12.4%,与2017年相比下降3.7 %,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化肥流失、水土流失、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等污染源均会导致生态资源破坏,使黄河部分重要支流污染严重,进而加剧了黄河水质的污染。

为此,建议:

一、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机制,实现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目前,农村地区化肥流失、水土流失、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等污染源可能会导致生态资源的破坏,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会加剧黄河的水质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国家粮食安全。建议:一是大力推广使用绿色有机肥,继续控制化肥、农药及农膜施用,推进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改良土壤,肥田沃土,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二是强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体系。三是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等工作,解决农村“死角垃圾”等问题,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大力推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黄河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应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构建有黄河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科学布局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逐步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适度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兼容并济的模式。二是以发展特色林果、生态湿地等生态友好型农业产业为依托,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带,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产业高效发展相融合。三是在黄河流域的不同段位,建设绿色景观廊道、生态隔离带以及生态休闲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黄河自身的健康。

三、建立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的预警及监测评价机制,确立“三位一体”的流域水资源安全配置机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为保护生态系统提供助力,也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超前科学谋划,需要借助大数据建立水情、水质监测机制,切实解决调水调沙后河道下沉导致的水资源供应不足问题。二是积极探索用水指标与土地指标调控的联动机制,确立科学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水资源的足量、优质、高效利用。三是将水质和水生态纳入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方式应逐步由单一方式到水量—水质—水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转变,从而实现水量安全、水质安全、水生态安全。

四、运用流域综合治理理念,注重退耕还林还草

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多年实践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改善黄河中上游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措施。建议科学把握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特点,运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并配以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退耕还林还草质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