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28 访问次数: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民进山东工商学院支部副主委高德华,山东工商学院教授、民进山东工商学院支部主委张培建,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民进山东工商学院支部副主委李静宜反映: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许多高校也相继启动了“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泛化,建设的课程趋同化、标签化,“思政”元素和课程专业知识结合机械化、形式化、牵强化等现象。为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建议:

一、“课程思政”建设应有序、稳步推进。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学单位需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战略性意义,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和方案,明确“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经费投入、制度保障等资源要素投入和课程遴选、建设和评估各环节实施细则,统筹调度,有序、稳步推进;避免一些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和院系教学单位低水平、趋同性重复课程建设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二、“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十分扎实深厚的综合业务素养和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面。通过教学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将一线教师从各类冗余繁多的会议培训、考核填表中真正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通过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创造力,实现“思政”元素和课程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而非机械、牵强地简单混合。

三、“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专业课程差异。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一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各门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差别,因地制宜、因“课”制宜,科学制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灵活处理和适度平衡“思政”和“课程”、“德育”和“才育”之间的关系,不搞“样板工程”,避免课程建设和评估中的“一刀切”现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